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医疗科普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领域,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但也有人利用公众对健康科普的需求,以虚假医疗科普信息误导公众,传播健康谣言甚至进行巨额牟利。
为了还健康科普一片清朗空间,日前,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医疗科普行为以提高公众的医学健康科学素养为目的,并提出包括分类核查认证账号资质、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等8项具体要求。
非专业传播带来临床风险
“我们曾遇到患者因轻信‘某中药可替代胰岛素’的传言擅自停药,导致酮症酸中毒昏迷的案例。”河北省邯郸市人民医院院长李楠表示,不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员进行医学科普知识传播,正在带来临床风险。
“医学知识的细节把控直接关乎健康。”李楠表示,非专业人士在理解疾病诊断标准时容易出现偏差。以高血压诊断为例,有患者仅凭偶尔一次血压升高就自行判定为高血压并随意服用降压药,导致血压骤降,引发头晕、昏厥甚至休克。
还有些谣言故意以否定主流医学或者权威机构为噱头,如“揭露被掩盖的真相”“医生不会告诉你的抗癌秘方”等,声称某些治疗方法或者药物的危害极大。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此前表示,一些“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做牟利工具,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甚至用未经证实的个人康复经历否定医学共识。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互联网诊疗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医学知识不是静态条文,而是需要结合病程、体质、合并症动态调整的‘活学问’。”李楠说,非专业搬运极易造成“理论正确、实践致命”的后果,因此必须分类核查认证账号资质、认真做好资质核验工作,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从医疗科普生产源头把控科普内容。
核查展示资质降低公众甄别成本
为了博眼球、造流量,健康谣言的套路层出不穷。有的利用传统文化“绑架”公众,有的进行“情感操控”,防不胜防,还有些经过多次传播,以讹传讹,甚至专业人员也难辨别。
国家卫生健康委多次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普及识别技巧,介绍健康“伪科普”的套路脚本和惯用伎俩。“卖药获利才是他们的目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杨金瑞表示,采用“100%有效、彻底治愈”极端化的表述,利用“纳米技术、量子疗法”等看似专业的伪科学术语包装,用煽动性语言来渲染的绝大多数是“伪科普”,公众不应轻信。
《通知》要求,在资质核验基础上,清晰展示账号资质信息,将使得“伪科普”的甄别更一目了然。“此次要求的认证是和执业资质相关联的,执业资质不仅代表专业考试通过,还代表临床思维与实践经验的系统积淀。”李楠表示,医师和护士在拥有独立执业资格前都必须进行长时间的临床经验学习和积累,临床经验对知识具有校准作用。如消化科医师推荐质子泵抑制剂时,会根据患者是否有骨质疏松史调整用药方案,这种基于病例积累的个体化建议,是照搬“指南”的非专业人员无法提供的。
“分类核查认证账号资质的重要性,可以用‘处方权’来类比,就像只有执业医师才能开具处方,医疗健康信息的发布同样需要专业资质把关。”李楠说,这种专业认证标识能减少公众对健康信息的甄别成本,从根本上遏制“伪科普”的生存空间。
当前,医疗科普已成为医疗机构开展“预防医学”的重要抓手。通过跨部门联合组成科普协作组,多专业维度共同参与内容创作,健康科普信息方能更加全面且准确。
“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的《通知》犹如医疗科普领域的‘诊疗规范’,将推动行业从流量竞赛转向质量建设。”李楠说,健康科普是预防医学的“延伸处方”,需要对待患者的严谨态度和守护健康的审慎专业。(记者 张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