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了这种心理,通过夸大的广告,诱导消费者“入坑”。在网络上有一些冒充药品的食品或保健品,这些产品并不具有药物同等的功效,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延误病情。
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居民张庭秀,2024年在网上购买了5盒磷虾油。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张庭秀:自己身体生病了,求医心切。我是在手机上看到的,介绍这个磷虾油是最好的,说可以清理血管垃圾,把血管垃圾都清理完。
张庭秀很是心动,立刻在网上下单购买。因为购买时间较长,现在已经无法找到当时她所看到的广告视频,但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搜索“磷虾油”等关键词时,发现部分视频文案中确实介绍磷虾油有“血管清道夫”“预防冠心病”“预防高血脂”等功效。有这么多功效的磷虾油,其实并非药品。在张庭秀所购买的磷虾油瓶身上,就清楚表明该产品取得的是“食品生产许可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七条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
如今,回过头看自己的“冲动消费”,张庭秀不仅后悔,还有些后怕。
警惕网络视频广告包装手法
避免被误导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网络视频广告包装手法层出不穷,有的涉嫌伪造新闻演播室场景、盗用或“魔改”专业新闻主播形象,播报各类“爆炸性消息”,以假乱真误导消费者,有的视频则以“老板娘”“厂长”“医务人员”的名义,形象承诺“包通”“包有效”“包赔”,诱导中老年消费者点击链接购买。
非法广告套路多
擦亮双眼别“入坑”
非法广告不断变换传播形式,其目的无非就是吸引消费者“冲动买单”,还有哪些套路让消费者屡屡“入坑”?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邓亚洲:因为我们的老年人现在接收信息的渠道,就是看电视、看报纸这些传统的媒介。而且很多老人的认知水平与现在年轻人相比,有很大差距。不法分子就很容易去撕开这个口子。
邓亚洲介绍,许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对医疗养生知识较为关注,而农村老年群体受教育程度较低、防范意识较弱,更容易被非法广告所误导,选择相信其中宣传的“神医”“神药”。此外,不良商家还会通过“专家站台”洗脑等多种套路,让老年人主动掏腰包。
邓亚洲表示,不法分子聘请所谓的一些专家教授来宣传养生保健的知识,宣称他们的产品能够包治百病、药到病除。他们会经常与老人沟通,并且会上门献殷勤,带他们去免费旅游等,这样长期以来老人就会非常容易陷入他们的圈套。
专家提醒,老人出现疾病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能用食品或保健品代替药品治疗疾病,以免贻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