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前几天,国庆假期回老家,你有没有发现父母对手机“爱不释手”?有网友表示,爸妈晚上不睡觉刷视频,做着饭也要看直播,热衷于网络购物,活脱脱成了“网瘾老人”。
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9967亿人,在较去年新增的742万人中,50-59岁、60岁及以上群体分别占15.2%和20.8%。“银发族”成了我国网民新增主力。
一部智能手机便可玩转网络,中老年人也开启了数字生活,不能否认网络让情绪价值的获取变得快捷简单,但有些中老年人刚刚跨过“数字鸿沟”,就陷入“数字沉迷”,掉入“数字陷阱”。今天重阳节,我们来聊聊“网瘾老人”。
一
在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下,网线另一端的中老年人能否规避风险,适应时代,还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薅羊毛说不定反成了被割的韭菜。网络购物以其颇具冲击力的价格和高度的选择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实体经济中购物的短板,电商早已不再是单独用于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中老年人不断成为电商经济的主力军。
但即便是电商时代,中老年人依然保持勤俭节约的品质,乐于追求高性价比的商品,各种“割韭菜”套路开始投放到这些互联网中的“新手菜鸟”们手中。以劣质不合格商品低价引流、购物返利,注册下载送现金,打着“薅羊毛”的噱头诱导充值消费等情况仍此消彼长,被反向薅了一把的中老年人便宜没占到,个人隐私信息还在不知不觉中拱手送上。
杀猪盘又瞄上了夕阳红。受限于对互联网形势的认知差距,多数中老年人在寻求老而弥坚、廉颇饭否的存在感及价值感时,极易被诈骗分子确定为下手目标。从早年间“中现金大奖”到现在“得精美礼品”,从“超值保健品”到如今“投资挣大钱”,话术变了套路没变,即便是网络原住民,稍有不慎也有中招挨刀的时候,对中老年人来说这种变形“杀猪盘”就显得更难识别。
在前期被打击处理的顶流网红“秀才”、“假靳东”等事件中,主播依靠巨大的粉丝量及直播内容,一步步诱导老年网友充值打赏,最终把“网瘾老人”们的养老金掏了个空。
有温度也可能会更孤独。年轻人在加速发展的社会中奔波忙碌,父母被迫成为留守老人。虽也能通过视频短信接收到些许关心,但少有机会常见面多谈心,被需要感逐渐下降。恰巧此时互联网社交的兴起,为刚进入虚拟世界的中老年人搭建了一个全新的沟通场所,孤独和无助感及时消化,为他们带来了有温度的陪伴。
但来得快又去得快的电子情绪,或许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隔着屏幕的网友始终无法真正替代亲人的作用,在遭遇断崖式的失联和一轮又一轮的互联网情感迷失后,中老年人的失落感会更加强烈。
在老年智能手机课上,一名学员正在尝试用手机点外卖图源:新华社
二
数字时代,无论哪个年龄群体都不能成为掉队一员。这需要更多的法规政策支撑、更强大的技术保护防范、更有温度的社会关怀帮助。
提升认知穿上防诈外衣。互联网信息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套路日新月异,中老年人被网络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一方面网络平台可以顺应实名信息的规范制度,参照青少年防沉迷的模式为中老年人开辟新的防范措施,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要持续加大防诈知识的普及宣传,把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件公布出来、讲解清楚,帮助中老年人了解形式多样的变化与陷阱,为其披上铠甲,主动拒绝网络风险。
加强监管斩断灰色链条。如何在满足老年人网络社交需求的同时,保障其合法权益。其实在几年之前相关部门已经着手制定相关法律规范,《互联网网站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明确了网络平台账号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但行业自律还需要监管部门的推动执行、执法部门的打击治理,从大环境上为中老年人提供一个可靠舒适的网络空间。
在老年智能手机课上,一名学员正在使用手机 图源:新华社
多些陪伴还原健康社交。帮助中老年人摆脱不良信息的滋扰,减少过长时间的网络依赖,获取更优质的精神享受,需要社会各界发动力量参与到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工作中。比如社区可以多组织线下活动,让网瘾老人走出来、玩起来,让更多的中老年人还原社会,推动有益的社交活动替代网络归属感,摆脱该群体日渐上升的孤独感。
小时候,父母经常告诉我们少玩游戏、少玩手机,如今父母也面临着少玩、少看、少买的困惑。其实说到底,中老年人不会也不应该被互联网拒之门外,如果在一个可靠、安全、有序的互联网环境下活动,网瘾自然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