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名基层家庭医生的一天
首页> 生活频道> 暖新闻 > 正文

一名基层家庭医生的一天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12-29 09:53

  71个门诊患者、30余条远程咨询、病床查房……

  一名基层家庭医生的一天

  12月26日晚,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这无疑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提出了新要求。相关实施方案指出,要“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提供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分类分级健康服务”。面对新冠病毒,全北京市4万余名家庭医生、5000多个家医团队全天24小时守候,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便能让老百姓心中有“医靠”。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前往基层蹲点,跟踪采访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首席家庭医生、全科主任成静,试图用一位家医的一天,揭示基层卫生工作者的抗疫现状。从新冠轻症患者的日常救治、康复管理、病房服务,到为慢病患者开具长处方、在线答疑,这群身处老百姓家门口的家庭医生,正用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成为老百姓坚实可靠的“健康卫士”。

  中心33个家庭医生团队

  管理签约居民38406人

  12月26日早晨6点30分,成静的手机闹铃准时响起,窗外依旧夜色朦胧。一周多前,成静“阳”后转阴,但咳嗽依然困扰着她,身体还未完全恢复如初,就允许自己多睡了10分钟。一包牛奶、一个煎鸡蛋、一小块面包,简单的早餐果腹。7点15分,同事已经把车停在小区门口,因为家住同一小区,成静得以每日“蹭”车上班。从宋家庄到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路畅通,不到15分钟即抵达。

  晨曦中,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灯火通明。这两栋三层小楼提供的医疗服务,辐射着整个丰台东铁匠营街道。36名家庭医生组建了33个家医团队,管理着38406位签约居民,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16015人。

  近期,北京市卫健委、市医保局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提升重症救治服务能力,在基层,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做好辖区内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重点人员的摸排,提前摸清底数,根据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健康管理。这段时间,成静和同事们格外忙碌,每日动态摸排、重点监测管理辖区重点人群。目前该中心管理着80岁以上及失能老人2304人、空巢独居老人240人、残疾人1379人、肿瘤患者203人、基础疾病控制不稳定的808人、孕产妇53人。除了开设发热门诊、接诊相关患者外,对于部分轻症居家康复的患者,家医团队采用电话随访、医疗救治、心理疏导、送药上门、线上诊疗等各种方式,为辖区居民提供便利。

  “早上好!”医护更衣室里,已经有两位医生在换衣服。靠墙东侧柜子第三格,收纳着成静的个人物品,东西不多,除了白大褂,还有牙膏、牙刷、护肤霜、洗澡拖鞋,以及一件卫衣。“之前工作忙,就住办公室,这些东西也就备着了,万一以后需要还能用。”2002年毕业后来到蒲黄榆,如今她已是科里的“大姐头”,“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成静打趣道。脱下羽绒服,换上白大褂,一头短发和运动鞋,这位44岁的全科主任十分干练。

  成静的诊室在二层,是距离分诊台最近的1号诊室。她每天开工第一件事,就是将诊桌旁的紫外线消毒灯放回原位,前一夜,这盏消毒灯将整个诊室彻底消毒。酒精擦拭台面,开窗通风,疫情当前,消毒工作她从不含糊。一方诊桌、一张诊断床、一个文件柜、两把椅子,外加一个洗手池,干干净净的诊室准备迎接新一天的病人。

  出门诊指导“老病友”用药

  “见缝插针”回复网络问诊

  成静说,每年年底都是慢病老人来社区开长处方、就诊的高峰期,叠加新冠疫情,2022年的最后一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除了来开药的慢病患者,还有不少是感染新冠转阴后被相关症状困扰而前来就诊的。面对翻倍的工作量,成静和她的同事们确实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不到正式开诊时间,中心大门外已经有十几名患者在排队,7点50分,大门提前10分钟打开,患者鱼贯而入,挂号、排队、等候就诊。这些门诊患者基本都是周围老街坊,大部分是家医签约患者,挂号时可直接选择自己熟悉信任的签约医生。8点整,成静穿好隔离衣,戴好手套、护目镜和N95口罩,1号诊室迎来了当天第一位患者。

  “大姐来了,怎么样今天?”61岁的张淑敏(化名)是成静跟了3年的“老签约户”,刚一进门,二人就寒暄了起来。头一天她跟成静通电话,说来开点降糖药,顺便瞧瞧身体状况。张淑敏患有糖尿病、抑郁症,是成静家医团队1800余位签约人中的“重点保护对象”。

  “前阵子中招了,好在没发烧,就是骨头疼,要把骨节都分开似的,现在转阴了,可还是浑身没劲儿,还有点咳嗽。”张淑敏从不把成静当外人,一坐下就跟她唠家常,分享起自己的感染经历。观察她的状态,成静发现,张淑敏确实不如往常有精神,“这段时间您一定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上要清淡些,按时服药,身体允许的话,每天散散步,适当锻炼,有什么不舒服您随时联系我,”成静安慰说。

  “谢谢成大夫。”拿着药方,张淑敏起身准备离去,不过听到成静背过身咳嗽了一声,张淑敏忍不住嘱咐一句,“您也还没好利索呢,可千万保重自己。”

  刚看完5个病人,成静的手机响了,是81岁的冯奶奶,也是位“老病友”了。“感染了,不过已经退烧,但一直心慌,凌晨三点才睡着。“别着急,这样,您带着前两天在友谊医院做的化验结果,来查个心电图,看看心慌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时后,冯奶奶在老伴和女儿的陪同下前来看诊。“您这化验单里有几个数值偏高,但不影响健康状态。有点炎症,我给您开点消炎药,头孢要坚持吃,您的心电图没问题,多休息就行。”知道这位“老病友”肺功能一直不太好,成静向一家子叮嘱:“别大幅活动,躺着的时候可以把枕头垫高点,饮食注意清淡,可以吃一些梨或者柑橘类水果,有润肺止咳作用。”

  “什么情况再去医院呢?”冯奶奶的女儿依然有些担心。

  “老人的急性期已经过去了,在家里注意观察就行,要是有严重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部出现异常疼痛,或咳嗽不止、痰中带血的情况,就需要赶快就医了。”听完成静的嘱咐,一家三口才放心离去。

  一上午的看诊时间,成静的手机响了5次,除了一通与药剂科主任的业务电话,另外4个电话都来自患者。近期,北京各区公布了家庭医生团队联系方式,一旦有任何疑问,市民都可打电话咨询,再加上签约患者,成静的手机时不时会响起。“最近已经好很多了,要是在两周前,一天最多能接40个咨询电话,更别说手机微信和问诊平台上的。”

  上午11点40分,盒饭已经送达,她换下防护装备,在休息室一边吃饭一边回复线上咨询。“退烧了,可一直咳嗽,躺下嗓子就痒,吃点什么药好?”“咳嗽,白痰变成了黄痰,需不需要查血?”身边医生APP问诊平台、微信群、私信……将近10条问诊消息在等着她处理。对于这种“见缝插针式”的远程网络问诊,虽不免牵扯精力,但她觉得很有必要:“对于医生来说,很多问题可能是重复的,甚至都不是问题,给患者解答了,起码能让他们得到正确的指导,不焦虑。”

  增设14张病床

  满足辖区居民住院需求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扩充医疗资源刻不容缓。根据最新政策,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地方应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为了满足辖区患者住院需要,帮助缓解二三级医院床位压力,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紧增设病床。从腾屋子、搬物资、布置病房、梳理制度、完善流程、配备人员,各部门上下齐心,经过两天加班加点,完成了全科病房改造,4个房间外加一个抢救室,14张病床准备妥当。将来,辖区内部分合并了基础病且有住院需求的轻症患者,以及过了急性期但又不能中断治疗的患者,可以转到此处进行康复护理。这意味着,一旦有病人收治进来,整个中心就得开足马力,24小时运转起来。

  吃完午饭还没顾得上休息,作为全科病房主任,成静又来到一层,仔细检查病房物品配置情况。“被子需要再重新叠一下”,“这几个输液架的位置需要再调整”……她一丝不苟。物资筹备进展如何?电脑、打印机、桌椅、输液架、防护服、口罩……她对着单子一一清点。药品都到位没有?成静又跟同事全部核对了一遍。

  作为病房主任,这两天成静最牵挂的就是病房工作,忙活完手头的事儿,她又忍不住把晨会时强调的重点与几位年轻医生“唠叨”了几句:“医疗安全永远第一,严格落实首诊负责,谁接诊谁负责。交接班必须在床旁,材料必须手写、写清楚,收治病人严格按照流程走。在解决患者病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跟患者和家属及时沟通,做好服务。”

  “很少准时下班

  有点时间就会被抽走”

  14点48分,候诊区内的患者较上午一点没少。为了帮同事减轻压力,开完例行中层领导会议,成静抱着笔记本一路小跑回到诊室,迅速穿上防护装备继续接诊患者,7个全科诊室全部向患者开放。

  “还是觉得有点乏力,今天准备早点下班。”此刻,时针已经指向了18点。翻了翻电脑上的诊疗记录,这天她共接诊了71个患者。“加上杂七杂八的事儿,今天算少的,一般都得看八九十个。”正准备脱下防护服,一位拿着便携式氧气袋的女士推门进来,想让成静帮忙开个氧气灌装的单子,她二话没说就给开了一张。“咱北京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氧气灌装服务,我们离居民最近,氧气灌装也方便。”

  当成静收拾桌子时,北青报记者发现,桌上没有水杯,她已经一下午没有喝水了。“顾不上,坐下了就很少起身,不喝水、不上厕所,不然耽误事儿。”

  帮同事安抚患者、协调物资配置、保证各医疗项目顺利完成……待她处理完所有事情走出中心大门,已是18点41分,“很少下午5点准时下班,基本有点时间就会被抽走。”对于这种不准时,成静习以为常。

  晚高峰的蒲黄榆路又见车水马龙,回家的路上甚至堵了几分钟,这座城市正在恢复往日模样。

  趁着路上的时间,成静给石家庄老家的父母打了个电话,二老都已经70岁,上周也感染了新冠。“好在挺过来了,就剩下咳嗽。心里还是担心,但这并没有特效药,只能让他们多休息。三个春节没回去了,盼着过年能回去看看。”

  22点53分,成静正准备休息,手机微信里的“老张”又给她发来消息:“成主任您好,抱歉这么晚打扰您,我们全家都在咳嗽,吃了一盒头孢,还是咳,家里没有咳嗽药了,明天我可以去找您开点消炎、止咳药吗?”“没问题,明天见。”成静的手机从来不敢关机,就怕晚上有突发状况的患者。

  71个门诊患者、接听12个咨询电话、回复18人的网络留言咨询……这是成静在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21个春秋里的平凡一天。(北京青年报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视察空降兵军

  • 第七届进博会丨中国馆展现崭新气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圣地蓝”成延安靓丽新名片!近年来,延安出台多项措施积极推进环境治理,有效减少空气污染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23年达到323天,让蓝天白云常驻延安上空。
2024-10-24 10:07
如今,延安子午岭林区有目前已知的国内最大野生华北豹种群。随着延安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其种群栖息地向北扩散近五十公里!
2024-10-24 10:05
10月22日,在南泥湾,“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采访南泥湾,齐声合唱经典曲目《南泥湾》,在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的开荒景象,感受到了那份自力更生的坚韧精神。一曲《南泥湾》,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10-23 17: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