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民网太原2月9日电(记者焦搏文)“过了大年初六,卖元宵的摊子就摆出来了,现做现卖!”春节假期刚过,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长巷村,晋祠桂花元宵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韩福元到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2月8日,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长巷村,韩福元的元宵磨坊。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一进磨坊,飘来淡淡的米香,自动石碾机隆隆作响,雪白的米粉簌簌而下。晾晒切块的馅料稍蘸些水,在盛有米粉的簸箩里翻飞,手上使寸劲儿,滚一道,过一道水,再滚一道,再过一道水,经过六蘸六滚,口感软软糯糯的“元宵蛋蛋”就成型了。
“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这是晋源区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谚,其中的“元宵蛋蛋”指的就是晋祠桂花元宵。当地民间相传,晋祠一带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凭借得天独厚的晋祠大米种植条件和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晋祠桂花元宵传承至今。
“我们家往上数几代人都是做元宵的,一颗颗元宵撑起了家里的日子。”守着晋祠桂花元宵的招牌,韩福元一干就是50多年,两个儿子也跟着入了行。磨坊里,放寒假的小孙子韩洪杰饶有兴趣地扎起围裙和爷爷学着滚元宵,5岁的他摇起簸箩有模有样。
2月8日,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长巷村,韩福元在碾米车间忙碌。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核桃、芝麻、花生翻炒去皮,加糖稀、玫瑰花酱和桂花酱……馅料没有多大秘密,好吃的关键就是舍得放料,舍得放好料,这是最要紧的。”韩福元说。
在政策支持和传统磨坊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加入晋祠桂花元宵制作产业。
在离长巷村不远的索村,34岁的杜鹏程是其中年轻人的代表。“除了传统的桂花、五仁馅料,我们还集中研发了菠萝、山楂、香橙等水果馅料,推出了受市场欢迎的无糖馅料。”杜鹏程说。
2月8日,晋源区晋祠镇索村,正在晾晒的山楂馅料。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针对元宵运输易碎的问题,杜鹏程专门请工厂定制了托盘包装,“周边市民零买现吃,就散装在袋子里,托盘包装主要是应对长距离运输的颠簸,为以后电商批量发货,走线上订单做准备。”爬坡过坎,杜鹏程乐此不疲,“让更多人品尝到晋祠桂花元宵,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份事业有意义也有意思!”
2月8日,晋源区晋祠镇索村,打包装盒的晋祠桂花元宵。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元宵滚起来,产业火起来,口袋鼓起来。如今,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的元宵制作产业吸纳了不少周边村民就业,碾米、制馅、包装,守着甜蜜的事业,靠着村民们勤劳的双手,晋祠桂花元宵正续写着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