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座椅、路灯等设施残破不全,商户门前脏乱差,人行道被地摊占领,共享单车乱停乱放……这些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老大难”问题,切实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也让城市管理者十分头疼。如今,北京市部分区域正在积极推广为设施“上户口、亮身份”,利用科技手段让市民共同参与到城市设施管理中,人人都是“城市管理员”。
城市设施的“电子身份证”外观上看和普通的二维码没有任何区别,用手机扫描后,即可登录市城管委设施二维码管理信息系统,从下水井盖、步行道、路灯等公共服务设施,到商户的牌匾、门前三包、户外广告,在二维码管理信息系统上都可以查到相关设施状态信息。市民发现公共服务设施脏污破损、商户门前乱堆乱放、占道经营等问题,可随手扫描设施外张贴的二维码,拍照上报问题,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接诉即办”,极大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截止2018年年底,全市已有550余条大街的6.5万余件设施已实现二维码管理。朝阳区、门头沟区作为二维码管理拓展应用试点有效解决了其公共空间设施管理难问题,同时也为全市范围内的共享和拓展提供了经验和模板。目前,朝阳区CBD区域、奥林匹克公园区域、三里屯区域已经实现了公共服务设施二维码全覆盖。门头沟区上线小巷管家及街巷长巡查管理,给每个城市公共设施和经营商户设立“电子身份证”,让街道、乡镇时刻处于监管之中。依托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二维码管理信息系统,推进街巷全要素二维码精细化管理。
编审:廖慧 余勇妮
采访:任巍
拍摄剪辑:刘洋
配音:辜道荣(实习)
光明网 首都之窗
联合出品